特定部位刺法,泛指采用针刺等方法刺激人体相对独立的特定部位,以诊断和治疗全身疾病的各种针刺治疗方法。因其刺激部位有别于传统经穴,且偏于短针的应用而得名。与传统经穴应用相比,具有穴位集中、操作简便、疗效独特等特点。依刺激部位的不同,有头针、耳针、眼针、腕踝针之别。
第一节 耳针法耳针法是指采用毫针或其他方式刺激耳部特定部位,以预防、诊断和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耳针治疗范围较广,操作方法简单易行,对于疾病的预防和诊治具有一定的意义。
耳针诊治疾病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即有记载,如《灵枢·五邪》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起者去其掣。”《灵枢·厥病》曰:“耳聋无闻,取耳中。”唐朝《备急千金要方》中有取耳中穴治疗黄疸、寒暑疫毒等病的记载。其后,以耳郭诊断疾病,以针刺、按摩、塞药、艾灸、温熨等方法刺激耳郭以防治疾病等有关叙述更是散见于历代医书之中,为耳针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50年代,法国医学博士诺基尔(P.Nogier)提出了42个耳穴点和形如胚胎倒影的耳穴图,对我国医务工作者影响很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耳针疗法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为促进耳穴应用的发展与研究,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分别于年和年两次颁布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耳穴名称与定位》。
迄今为止,采用耳针疗法治疗的疾病种类已达余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骨伤等临床各科;不仅对某些功能性病变、变态反应疾病、炎症性疾病有较好疗效,对部分器质性病变,以及某些疑难杂症也具有一定疗效。
一、耳针法刺激部位耳针法刺激部位即为耳穴,是耳郭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躯干四肢相互沟通的特殊部位。耳穴既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防治疾病的刺激点。
(一)耳郭表面解剖1.耳郭正面(图6-1、图6-2、图6-3)
耳垂:耳郭下部无软骨的部分。
耳垂前沟:耳垂与面部之间的浅沟。
耳轮:耳郭外侧边缘的卷曲部分。
耳轮脚: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
耳轮脚切迹:耳轮脚棘前方的凹陷处。
耳轮结节:耳轮外上方的膨大部分。
耳轮尾:耳轮向下移行于耳垂的部分。
轮垂切迹:耳轮和耳垂后缘之间的凹陷处。
耳轮前沟:耳轮与面部之间的浅沟。
图6-1 耳郭正面1
图6-2 耳郭正面2
图6-3 耳郭正面3
对耳轮:与耳轮相对呈“Y”字形的隆起部,由对耳轮体、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三部分组成。
对耳轮体:对耳轮下部呈上下走向的主体部分。
对耳轮上脚:对耳轮向上分支的部分。
对耳轮下脚:对耳轮向前分支的部分。
轮屏切迹:对耳轮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
三角窝:对耳轮上、下脚与相应耳轮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耳甲部分:部分耳轮和对耳轮、对耳屏、耳屏及外耳门之间的凹窝。由耳甲艇、耳甲腔两部分组成。
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
耳甲腔: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
耳屏:耳郭前方呈瓣状的隆起。
屏上切迹:耳屏与耳轮之间的凹陷处。
上屏尖:耳屏游离缘上隆起部。
下屏尖:耳屏游离缘下隆起部。
耳屏前沟:耳屏与面部之间的浅沟。
对耳屏:耳垂上方,与耳屏相对的瓣状隆起。
对屏尖:对耳屏游离缘隆起的顶端。
屏间切迹:耳屏和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外耳门:耳甲腔前方的孔窍。
2.耳郭背面(图6-4)
耳轮背面:耳轮背部的平坦部分。
耳轮尾背面:耳轮尾背部的平坦部分。
耳垂背面:耳垂背部的平坦部分。
耳舟隆起:耳舟在耳背呈现的隆起。
三角窝隆起:三角窝在耳背呈现的隆起。
耳甲艇隆起:耳甲艇在耳背呈现的隆起。
耳甲腔隆起:耳甲腔在耳背呈现的隆起。
对耳轮上脚沟:对耳轮上脚在耳背呈现的凹沟。
对耳轮下脚沟:对耳轮下脚在耳背呈现的凹沟。
对耳轮沟:对耳轮体在耳背呈现的凹沟。
耳轮脚沟:耳轮脚在耳背呈现的凹沟。
对耳屏沟:对耳屏在耳背呈现的凹沟。
3.耳根(图6-4)
上耳根:耳郭与头部相连的最上处。
下耳根:耳郭与头部相连的最下处。
(二)耳穴分布规律耳穴在耳郭表面的分布状态形似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图6-5)。
图6-4 耳郭背面及耳根
图6-5 耳穴分布规律
其分布规律是: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分布在对耳轮体部;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分布在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脏器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甲艇;与胸腔脏器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甲腔;与盆腔脏器相应的穴位分布在三角窝;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分布在耳轮脚周围等。
(三)耳郭区划定位标准与耳穴1.耳郭基本标志线(图6-6、图6-7、图6-8)
图6-6 耳郭基本标志线1
图6-7 耳郭基本标志线2
图6-8 耳郭基本标志线3
耳轮内缘:即耳轮与耳郭其他部分的分界线,是指耳轮与耳舟,对耳轮上、下脚,三角窝及耳甲等部的折线。
耳甲折线:是指耳甲内平坦部与隆起部之间的折线。
对耳轮脊线:是指对耳轮体及其上、下脚最凸起处之连线。
耳舟凹沟线:是指沿耳舟最凹陷处所作的连线。
对耳轮耳舟缘:即对耳轮与耳舟的分界线,是指对耳轮(含对耳轮上脚)脊与耳舟凹沟之间的中线。
三角窝凹陷处后缘:是指三角窝内较低平的三角形区域的后缘。
对耳轮三角窝缘:即对耳轮上、下脚与三角窝的分界线,是指对耳轮上、下脚脊与三角窝凹陷处后缘之间的中线。
对耳轮耳甲缘:即对耳轮与耳甲的分界线,是指对耳轮(含对耳轮下脚)脊与耳甲折线之间的中线。
对耳轮上脚下缘:即对耳轮上脚与对耳轮体的分界线,是指从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向对耳轮耳舟缘所作的垂线。
对耳轮下脚后缘:即对耳轮下脚与对耳轮体的分界线,是指从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向对耳轮耳甲缘所作的垂线。
耳垂上线(亦作为对耳屏耳垂缘和耳屏耳垂缘):即耳垂与耳郭其他部分的分界线,是指过屏间切迹与轮垂切迹所作的直线。
对耳屏耳甲缘:即对耳轮与耳甲的分界线,是指对耳屏内侧面与耳甲的折线。
耳屏前缘:即耳屏外侧面与面部的分界线,是指沿耳屏前沟所作的直线。
耳轮前缘:即耳轮与面部的分界线,是指沿耳轮前沟所作的直线。
耳垂前缘:即耳垂与面颊的分界线,是指沿耳垂前沟所作的直线。
2.耳郭标志点线(图6-9)
A点:在耳轮的内缘上,耳轮脚切迹至对耳轮下脚间中、上1/3交界处。
D点:在耳甲内,由耳轮脚消失处向后作一水平线与对耳轮耳甲缘相交点处。
B点:耳轮脚消失处至D点连线中、后1/3交界处。
C点:外耳道口后缘上1/4与下3/4交界处。
AB线:从A点向B点作一条与对耳轮耳甲艇缘弧度大体相仿的曲线。
BC线:从B点向C点作一条与耳轮脚下缘弧度大体相仿的曲线。
BD线:B点与D点之间的连线。
3.耳轮部分区与耳穴(图6-10,表6-1)
图6-9 耳郭标志点
图6-10 耳轮部分区与耳穴
耳轮部总计分为12区共有13穴。
耳轮脚为耳轮1区。
耳轮脚切迹到对耳轮下脚上缘之间的耳轮分为三等分,自下而上依次为耳轮2区、耳轮3区、耳轮4区。
对耳轮下脚上缘到对耳轮上脚前缘之间的耳轮为耳轮5区。
对耳轮上脚前缘到耳尖之间的耳轮为耳轮6区。
耳尖到耳轮结节上缘为耳轮7区。
耳轮结节上缘到耳轮结节下缘为耳轮8区。
耳轮结节下缘至轮垂切迹之间的耳轮分为4等分,自上而下依次为耳轮9区、耳轮10区、耳轮11区和耳轮12区。
表6-1 耳轮穴位
4.耳舟部分区与耳穴(图6-11,表6-2)
耳舟部总计分为6区,共有6穴。
耳舟部自上而下依次分为6等分,分别为耳舟1区、2区、3区、4区、5区、6区。
表6-2 耳舟穴位
5.对耳轮部分区与耳穴(图6-12,表6-3)
对耳轮部总计分为13区共有14穴。
对耳轮上脚分为上、中、下3等分,下1/3为对耳轮5区,中1/3为对耳轮4区;再将上1/3分为上、下两等分,下1/2为对耳轮3区,再将上1/2分为前后两等分,后1/2为对耳轮2区,前1/2为对耳轮1区。
对耳轮下脚分为前、中、后3等分,中、前2/3为对耳轮6区,后1/3为对耳轮7区。将对耳轮体从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至轮屏切迹分为5等分,再沿对耳轮耳甲缘将对耳轮体分为前1/4和后3/4两部分,前上2/5为对耳轮8区,后上2/5为对耳轮9区,前中2/5为对耳轮10区,后中2/5为对耳轮11区,前下1/5为对耳轮12区,后下1/5为对耳轮13区。
图6-11 耳舟部分区与耳穴
图6-12 对耳轮部分区与耳穴
表6-3 对耳轮穴位
6.三角窝部分区与耳穴(图6-13,表6-4)
三角窝部总计分为5区共有5穴。
将三角窝由耳轮内缘至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分为前、中、后3等分,中1/3为三角窝3区;再将前1/3分为上、中、下3等分,上1/3为三角窝1区,中、下2/3为三角窝2区;再将后1/3分为上、下2等分,上1/2为三角窝4区,下1/2为三角窝5区。
表6-4 三角窝穴位
7.耳屏部分区与耳穴(图6-14,表6-5)
耳屏部总计分为4区共有9穴。
耳屏外侧面分为上、下2等分,上部为耳屏1区,下部为耳屏2区。将耳屏内侧面分上、下2等分,上部为耳屏3区,下部为耳屏4区。
图6-13 三角窝部分区与耳穴
图6-14 耳屏部分区与耳穴
表6-5 耳屏穴位
续表
8.对耳屏部分区与耳穴(图6-15,表6-6)
对耳屏部总计分为4区共有8穴。
由对屏尖及对屏尖至轮屏切迹连线之中点,分别向耳垂上线作两条垂线,将对耳屏外侧面及其后部分成前、中、后3区,前为对耳屏1区、中为对耳屏2区、后为对耳屏3区。对耳屏内侧面为对耳屏4区。
图6-15 对耳屏部分区与耳穴
表6-6 对耳屏穴位
9.耳甲部分区与耳穴(图6-16、图6-17,表6-7)
耳甲部总计分为18区共有21穴。
将BC线前段与耳轮脚下缘间分成3等分,前1/3为耳甲1区,中1/3为耳甲2区,后1/3为耳甲3区。ABC线前方,耳轮脚消失处为耳甲4区。将AB线前段与耳轮脚上缘及部分耳轮内缘间分成3等分,后1/3为5区,中1/3为6区,前1/3为7区。
将对耳轮下脚下缘前、中1/3交界处与A点连线,该线前方的耳甲艇部为耳甲8区。将AB线前段与对耳轮下脚下缘间耳甲8区以后的部分,分为前、后2等分,前1/2为耳甲9区,后1/2为耳甲10区。在AB线后段上方的耳甲艇部,将耳甲10区后缘与BD线之间分成上、下2等分,上1/2为耳甲11区,下1/2为耳甲12区。由轮屏切迹至B点作连线,该线后方、BD线下方的耳甲腔部为耳甲13区。以耳甲腔中央为圆心,圆心与BC线间距离的1/2为半径作圆,该圆形区域为耳甲15区。过15区最高点及最低点分别向外耳门后壁作两条切线,切线间为耳甲16区。15、16区周围为耳甲14区。将外耳门的最低点与对耳屏耳甲缘中点相连,再将该线下的耳甲腔部分为上、下2等分,上1/2为耳甲17区,下1/2为耳甲18区。
图6-16 耳甲部分区与耳穴1
图6-17 耳甲部分区与耳穴2
表6-7 耳甲穴位
续表
10.耳垂部分区与耳穴(图6-18,表6-8)
耳垂部总计分为9区共有8穴。
在耳垂上线至耳垂下缘最低点之间划两条等距离平行线,于该平行线上引两条垂直等分线,将耳垂分为9个区,上部由前到后依次为耳垂1区、2区、3区;中部由前到后依次为耳垂4区、5区、6区;下部由前到后依次为耳垂7区、8区、9区。
表6-8 耳垂穴位
续表
11.耳背及耳根部分区与耳穴(图6-19,表6-9)
耳背及耳根部总计分为5区共有9穴。
分别过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耳背对应点和轮屏切迹耳背对应点作两条水平线,将耳背分为上、中、下3部,上部为耳背1区,下部为耳背5区,再将中部分为内、中、外3等分,内1/3为耳背2区,中1/3为耳背3区、外1/3为耳背4区。
图6-18 耳垂部分区与耳穴
图6-19 耳背及耳根部分区与耳穴
表6-9 耳背及耳根穴位
二、耳针法操作技术(一)操作前准备1.选穴 根据耳穴选穴原则或采用耳穴探测法进行选穴组方。
2.消毒 先用2%碘伏消毒耳穴,再用75%乙醇消毒并脱碘,或用络合碘消毒。
(二)刺激方法1.毫针刺法
针具选择:选用28~30号粗细的0.5~1寸长的毫针。
操作方法:进针时,押手固定耳郭,刺手持针速刺进针;针刺方向视耳穴所在部位灵活掌握,针刺深度宜0.1~0.3cm,以不穿透对侧皮肤为度;多用捻转、刮法或震颤法行针,刺激强度视患者病情、体质和敏感性等因素综合决定;得气以热、胀、痛,或局部充血红润多见;一般留针15~30分钟,可间歇行针1~2次。疼痛性或慢性疾病留针时间可适当延长;出针时,押手托住耳背,刺手持针速出,同时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片刻。
注意事项:同毫针刺法。
2.电针法
针具选择:选用28~30号粗细的0.5~1寸长的毫针;G型电针仪。
操作方法:押手固定耳郭,刺手持针速刺进针;得气后连接电针仪,多选用疏密波、适宜强度,刺激15~20分钟;起针时,先取下导线,押手固定耳郭,刺手持针速出,并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片刻。
注意事项:同电针疗法。
3.埋针法
针具选择:揿针型皮内针为宜。
操作方法:押手固定耳郭并绷紧欲埋针处皮肤,刺手用镊子夹住皮内针柄,速刺(压)入所选穴位皮内,再用胶布固定并适度按压,可留置1~3天,期间可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2~3次;起针时轻轻撕下胶布即可将针一并取出,并再次消毒。两耳穴交替埋针,必要时双耳穴同用。
注意事项:同皮内针疗法。
4.压籽法
压籽选择:压籽又称压豆或埋豆,以王不留行、磁珠、磁片等为主,或油菜籽、小绿豆、莱菔子等表面光滑、硬度适宜、直径在2mm左右的球状物为宜,使用前用沸水烫洗后晒干备用。
操作方法:将所选“压豆”贴于0.5cm×0.5cm大小的透气胶布中间,医师用镊子将其夹持,敷贴于所选耳穴并适当按揉,以耳穴发热、胀痛为宜;可留置2~4天,期间可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2~3次。
注意事项:
(1)使用中应防止胶布潮湿或污染,以免引起皮肤炎症。
(2)个别患者胶布过敏,局部出现红色粟粒样丘疹并伴有痒感,宜改用他法。
(3)孕妇选用本法时刺激宜轻,但有流产倾向者慎用。
(4)使用医用磁片注意同磁疗法。
5.温灸法
灸具选择:艾条、灸棒、灯心草、线香等。
操作方法:灯心草灸,即医师手持灯心草,前端露出1~2cm,浸蘸香油后点燃,对准耳穴迅速点烫,每次1~2穴,两耳交替;艾条或灸棒灸、线香灸等灸法操作类似,即将艾条等物点燃后,距欲灸耳穴1~2cm施灸,以局部红晕或热胀感为宜,持续施灸3~5分钟。
注意事项:同灸法。
6.刺血法
针具选择:三棱针、粗毫针。
操作方法:针刺前在欲点刺部位的周围向中心处推揉,以使血液聚集;常规消毒后,押手固定耳郭,刺手持针点刺出血;一般点刺2~3穴,3~5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同三棱针刺法。
7.按摩法
操作方法:主要包括全耳按摩、手摩耳轮和提捏耳垂。全耳按摩,是用两手掌心依次按摩耳郭前后两侧至耳郭充血发热为止;手摩耳轮,是两手握空拳,以拇、示两指沿着外耳轮上下来回按摩至耳轮充血发热为止;提捏耳垂,是用两手由轻到重提捏耳垂。按摩时间以15~20分钟为宜,双耳充血发热为度。
8.割治法
针具选择:手术刀片或手术刀。
操作方法:在相应耳穴或曲张的血管处常规消毒后,押手固定耳郭,刺手持手术刀片或手术刀进行轻微的切割,以局部出血为度,最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割治部位片刻;一般割治2~3穴,3~5次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同三棱针刺法。
9.穴位注射法
针具选择:1mL注射器和26号注射针头。
操作方法:在所选耳穴处常规消毒后,押手固定耳郭,刺手持注射器将按照病情所选用的药物缓慢推入耳穴皮内或皮下0.1~0.3mL,耳郭可有红、热、胀、痛等反应;注射完毕用消毒干棉球压迫局部片刻,一般注射2~3穴,3~5次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同穴位注射法。
三、耳针法的临床应用(一)辅助诊断人体疾病的发生,往往会在耳郭的相应部位出现不同的病理反应(阳性反应),如皮肤色泽、形态改变(变形、变色、脱屑、丘疹),局部痛阈降低,耳穴电阻下降等。以上改变可以借助下列检查法加以判定,结合临床症状、体征,从而起到辅助诊断的作用。
1.常用耳穴检查方法
(1)望诊观察法:在自然光线下,肉眼或借助放大镜观察耳郭皮肤有无变色、变形等征象,如脱屑、丘疹、硬结、充血,以及血管形状、颜色的改变等,以确定所在区域与脏腑的关系。
(2)压痛点测定法:围绕全耳或在与疾病相关耳穴的周围,用弹簧探棒等工具以均匀的压力触压耳穴,当触压某穴区时患者出现呼痛或躲闪、皱眉、眨眼等反应,即可确定为压痛敏感。
(3)皮肤电阻测定法:用特制仪器如耳穴探测仪等,依照使用方法测定皮肤电阻、电位、电容等变化;仪器会以蜂鸣或指针等形式显示其异常,提示某穴区有电阻降低、导电增加等异常改变。
2.注意事项
其一,多穴区敏感时,注意其间的联系与区别。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关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必然会产生内在的关联与影响,均可能在耳穴上有所表现。因此,要注意敏感穴区之间的主次关系和关联度。
其二,痛敏以及变形变色与正常反应的区别。点压刺激健康人耳郭也可有不同程度的反应,可采用看压结合的方法综合判定痛敏点之性质,以避免假阳性。此外,如耳郭上的色素沉着、疣痣、冻疮、瘢痕等也要与疾病相关的变形、变色相区分。
其三,在观察中要做到全面望诊、有顺序、无遗漏;点压力度均匀一致,点压位置以穴区中心点为宜,注意不同程度痛敏点之间的差异。
(二)临床应用1.适应范围
(1)各种疼痛性病症:如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神经性疼痛;扭伤、挫伤、落枕等外伤性疼痛;各种外科手术所产生的伤口痛;胆绞痛、肾绞痛、心绞痛、胃痛等内脏痛证。
(2)各种炎症性病症:如急性结膜炎、牙周炎、咽喉炎、扁桃体炎、胆囊炎、腮腺炎、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面神经炎等。
(3)功能紊乱性病症:如心脏神经官能症、心律不齐、高血压、多汗症、眩晕症、胃肠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遗尿、神经衰弱、癔症等。
(4)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结肠炎、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等。
(5)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单纯性肥胖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绝经期综合征等。
(6)其他:如用于手术麻醉,预防感冒、晕车、晕船,戒烟、戒毒,美容、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等。
2.选穴组方原则
(1)辨证取穴:根据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辨证选用相关耳穴。如皮肤病,按“肺主皮毛”的理论,选用肺穴;目赤肿痛,按“肝开窍于目”的理论,选用肝穴;骨折的病人,按照“肾主骨”的理论选取肾穴。
(2)对症取穴:即可根据中医理论对症取穴,如耳中与膈肌相应,可以治疗呃逆,又可凉血清热,用于治疗血证和皮肤病;也可根据西医学的生理病理知识对症选用有关耳穴,如月经不调选内分泌,神经衰弱选皮质下等。
(3)对应取穴:直接选取发病脏腑器官对应的耳穴。如眼病选眼穴及屏间前、屏间后穴;胃病取胃穴;妇女经带疾病取内分泌穴。
(4)经验取穴:临床医师结合自身经验灵活选穴。如外生殖器穴可以治疗腰腿痛。
3.处方示例
(1)胃痛:主穴:胃、脾、交感、神门;配穴:胰胆、肝。
(2)头痛:主穴:枕、颞、额、皮质下;配穴:神门、交感。
(3)痛经:主穴:内生殖器、内分泌、神门;配穴:肝、肾、皮质下、交感。
(4)失眠:主穴:神门、内分泌、心、皮质下;配穴:胃、脾、肝、肾、胰胆。
(5)哮喘:主穴:肺、肾上腺、交感;配穴:神门、内分泌、气管、肾、大肠。
(6)荨麻疹:主穴:肺、肾上腺、风溪、耳中;配穴:神门、脾、肝。
(7)痤疮:主穴:耳尖、内分泌、肺、脾、肾上腺、面颊;配穴:心、大肠、神门。
(8)内耳眩晕症:主穴:内耳、外耳、肾、脑干;配穴:枕、皮质下、神门、三焦。
(9)近视眼:主穴:眼、肝、脾、肾;配穴:屏间前、屏间后。
(10)戒烟:主穴:神门、肺、胃、口;配穴:皮质下、内分泌。
4.注意事项
(1)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埋针法不宜留置过久。
(2)耳穴多左右两侧交替使用。
(3)耳针治疗亦可发生晕针,应注意预防并及时处理。
(4)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应禁针。
(5)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和伴有高度贫血者不宜针刺,对年老体弱的高血压患者不宜行强刺激。
(6)凝血机制障碍患者禁用耳穴刺血法。
(7)脓肿、溃破、冻疮局部的耳穴禁用耳针。
(8)耳穴压丸、耳穴埋针留置期间应防止胶布过敏、脱落或污染等情况的发生。
(9)对运动障碍性疾病,结合运动针法有助于提高疗效。
(10)耳穴放血割治时,医师应尽量避免接触患者血液。
四、耳针法的作用原理(一)耳与经脉脏腑的关系耳与经脉有着密切的关系。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提及与上肢、眼、颊、咽喉相联系的“耳脉”。《黄帝内经》时期,不仅将“耳脉”发展成了手少阳三焦经,而且对耳与经脉、经别、经筋的关系均有详细的记载。在十二经脉循行中,有的经脉直接入耳中,有的分布在耳郭周围。如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等经脉、经筋分别入耳中,或循耳之前、后;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则分别上耳前,至耳上角;手阳明大肠经之别络入耳合于宗脉。六条阴经虽不直接联系耳郭,但均可借助经别与阳经相合而达于耳。因此十二经脉均直接或间接上行到达于耳。故《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共别气走于耳而为听。”所以刺激耳郭上的穴位,就具有疏通经络、行气和血、调和百脉的作用。
耳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十分密切,其论述散见于历代医典。最早的记载始见于《黄帝内经》和《难经》,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载:“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灵枢·脉度》载:“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又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素问·脏器法时论》载:“肝病者……虚则耳无所闻……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难经·四十难》云:“肺主声,故令耳闻声。”此后历代医著对于耳与脏腑的关系论述更为详细,如《千金方》载:“……神者,心之脏……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证治准绳》载:“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厘正按摩要术》中进一步将耳背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其云:“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说明耳与脏腑在生理方面相互联系,在病理方面相互影响,关系密切。
(二)耳与神经体液的关系解剖学表明,耳郭内富含神经组织。与耳相关的神经主要有来自脊神经颈丛的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来自脑神经的耳颞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分支;以及伴随颈外动脉的交感神经。这些分布在耳郭上的四对脑神经和两对脊神经均和中枢神经系统联系紧密,如延髓发出的迷走神经和舌咽神经对呼吸中枢、心脏调节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唾液分泌中枢(呕吐、咳嗽中枢)等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由脑、脊髓部发出的副交感神经和脊髓胸、腰部发出的交感神经所组成的内脏神经,对全身的脏器几乎都有双重支配作用,两者相互抵抗,又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全身脏腑和躯干四肢的正常运功。
解剖学还表明,耳郭表皮至软骨膜中均含有各种神经感受器,如游离丛状感觉神经末梢、毛囊神经感觉末梢及环层小体;耳部肌腱和耳肌上含有单纯型和复杂型丛状感觉神经末梢、高尔基型腱器官、鲁菲尼神经末梢及肌梭。这些不同类型的感受器正是刺激耳穴产生综合调节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此外,实验结果表明,耳与体液有一定的关系,即使将耳郭的全部神经切除,耳穴的电阻点也没有完全消除,因此考虑体液也参与了耳穴与内脏联系的作用过程。
(三)耳与全息理论的关系全息理论认为,每个生物个体中的具有生命功能又相对独立的局部(又称全息元),均包含了整体的全部信息,全息元在一定程度上即是整体的缩影。
耳郭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全息元,从形式上成为人体整体的缩影,并包含了人体各部分的主要信息。根据生物全息律,耳郭与脑内全息联系的神经元(反射中枢)、躯体(内脏)形成了全息反射路,并通过脑内神经元的全息联系起作用。脑内神经元的全息联系,是指机体的任一相对独立部分的每一位区在中枢内的投影,都与其相应的整体部分在中枢内的投射存在着双向突触联系。故每个耳穴在中枢内的投射也必然存在着这种联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躯体(内脏)-中枢-耳郭”间的双向反射径路是耳穴刺激疗法的生理学基础。全身各部位的异常,通过全息反射路会在耳部引起相应的改变,从而为耳穴诊断疾病提供了生理学的依据。对耳穴实施的各种刺激,也会通过全息反射路传达给身体相应的器官,从而调节相应组织器官的状态,使其恢复正常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二节 头针法头针法又称头皮针法,是指在头部特定部位针刺的治疗方法。针刺头部腧穴治疗疾病的方法由来已久,历代典籍对头部腧穴的定位、功能、主治范围,以及数目都有较明确的记载,但头针法成为一种有别于传统腧穴定位、刺激方法特殊的治疗手段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头针学术流派纷呈,在国际针灸界颇有影响。
头针的临床应用,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循行皆上至头面;六阴经中手少阴心经与足厥阴肝经循行可上行至头面部;阴经经别相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而上达头面;督脉可上至风府,入脑上巅;阳维脉至项后与督脉会合;阳脉至项后合于足少阳胆经;表明人体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皮部等联系均汇聚于头面部,故气街学说中“头之气街”列为首位。
头面部是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明代张介宾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说明头与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借助经络在生理病理上均有密切联系。均为头针临床应用强实的中医理论依据。
大量实验结果表明,针刺头部穴区对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可改善脑血流图,有舒缩血管、改善血管弹性等作用。大脑皮层的功能在相应的头皮部位存在一定的折射关系,主要表现为采用针刺等方法刺激相应的头皮,可影响相应的大脑皮层功能。
迄今为止,采用头针疗法治疗的疾病种类已达百余种,涉及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对脑源性疾病治疗效果尤为显著。
为促进头针应用的发展与研究,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会议通过了中国针灸学会依照“分区定经,经上选穴,结合传统穴位透刺方法”的原则,拟定的《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再次颁布和实施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头针》,以及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
一、头针法刺激部位标准化头针线共14条,分别位于额区(表6-10,图6-20)、顶区(表6-11,图6-21、图6-22)、颞区(表6-12,图6-23)、枕区(表6-13,图6-24)4个区域的头皮部。
表6-10 额区
续表
图6-20 额区
表6-11 顶区
图6-21 顶区1
图6-22 顶区2
表6-12 颞区
图6-23 顶区及颞区
表6-13 枕区
图6-24 枕区
二、头针法操作技术(一)针前准备应根据病情和操作部位选择不同型号的毫针。应选择针身光滑、无锈蚀和折痕,针柄牢固,针尖锐利、无倒钩的针具。选择患者舒适、医师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局部选用75%乙醇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由中心向外环行擦拭。医师双手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75%乙醇消毒棉球擦拭。
(二)进针方法一般宜在针体与皮肤成15°~30°角进针,然后平刺进入穴线内。采用快速进针,将针迅速刺入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根据不同穴线刺入不同深度。进针深度宜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处方要求决定。一般情况下,针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后,使针体平卧,进针3cm左右为宜。
(三)行针方法行针方法一般分为捻转、提插和弹拨针柄三种。
1.捻转 在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医师肩、肘、腕关节和拇指固定不动,以保持毫针相对固定。示指第1、2节呈半屈曲状,用示指第1节的桡侧面与拇指第1节的掌侧面持住针柄,然后示指掌指关节做伸屈运动,使针体快速旋转,要求捻转频率在次/分左右,持续2~3分钟。
2.提插 医师手持毫针沿皮刺入帽状腱膜下层,将针向内推进3cm左右,保持针体平卧,用拇、示指紧捏针柄,进针提插,指力应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如此反复操作,持续3~5分钟。提插的幅度与频率视患者的病情而定。
3.弹拨针柄 在头针留针期间,可用手指弹拨针柄,用力宜适度,速度不应过快,一般可用于不宜过强刺激的患者。
(四)留针方法一般分为静留针与动留针两种。
1.静留针 静留针是在留针期间不再施行任何针刺手法,让针体安静而自然地留置在头皮内。一般情况下,头针留针时间宜在15~30分钟。如症状严重、病情复杂,病程较长者,可留针2小时以上。
2.动留针 动留针是在留针期间间歇重复施行相应手法,以加强刺激,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即时疗效。一般情况下,在15~30分钟内,宜间歇行针2~3次,每次2分钟左右。
(五)出针方法先缓慢出针至皮下,然后迅速拔出,拔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
三、头针法的临床应用(一)适应范围1.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脑血管疾病所致的偏瘫、失语、假性延髓性麻痹,小儿神经发育不全和脑性瘫痪,颅脑外伤后遗症,脑炎后遗症,以及癫痫、舞蹈病和震颤麻痹等。
2.精神疾患 精神分裂症、癔症(病)、考场综合征、抑郁症等。也可用于老年性痴呆和小儿先天愚型者。
3.疼痛和感觉异常 头痛、三叉神经痛、颈项痛、肩痛、腰背痛、坐骨神经痛、胆绞痛、胃痛、痛经等各种急慢性疼痛病症,以及肢体远端麻木、皮肤瘙痒症等病症。
4.皮层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疾患 高血压、冠心病、溃疡、性功能障碍和月经不调,以及神经性呕吐、功能性腹泻等。
(二)处方选穴原则1.交叉选穴法 单侧肢体病,一般选用病症对侧刺激区;双侧肢体病,同时选用双侧刺激区;内脏病症,选用双侧刺激区。
2.对应选穴法 针对不同疾病在大脑皮层的定位,选用定位对应的刺激区为主;根据兼证选用其他有关刺激区配合治疗。
(三)处方示例1.偏头痛 颞前线、颞后线(同侧)。
2.三叉神经痛 顶颞后斜线下2/5(同侧)。
3.腰痛、坐骨神经痛 顶旁1线、顶中线(对侧)。
4.中风偏瘫 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顶中线、顶旁1线(对侧)。
5.面瘫 顶中线、顶颞前斜线下2/5、顶颞后斜线下2/5、颞前线(对侧)。
6.眩晕、耳鸣 颞后线(同侧)。
7.高血压 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双侧)。
8.冠心病、咳喘 额旁1线(双侧)。
9.阳痿、阴挺 额旁3线、顶中线(双侧)。
10.皮层性视力障碍 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对侧)。
(四)注意事项1.囟门和骨缝尚未骨化的婴儿、颅骨缺损或开放性脑损患者、孕妇不宜用头皮针治疗。
2.头颅手术部位,头皮严重感染、溃疡和创伤处不宜使用,可在其对侧取相应头皮针治疗线进行。
3.头皮针刺入时要迅速,注意避开发囊、瘢痕。针刺深浅及方向,应根据治疗要求,并结合患者年龄、体质及敏感性决定。留针时不要随意碰撞针柄,以免发生弯针和疼痛。
4.严重心脏病、重度糖尿病、重度贫血、急性炎症和脑血管意外急性期患者或血压、病情不稳定者不宜使用。对精神紧张、过饱、过饥者应慎用。
5.头针治疗配合运动,对部分病症有提高临床疗效的作用。
第三节 眼针法眼针法又称眼针疗法,是指采用毫针或其他针具刺激眼区特定部位,以诊断和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该法主要建立在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五轮八廓学说、后汉华佗“看眼识病”,以及西医学生物全息论的基础上,如《灵枢·口问》说:“目者,宗脉之所聚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睛。”可见眼和经络存在密切的联系,眼需要经络不断地输送气血,才能维持其视觉功能。十二经脉之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三阳经以本经或支脉或别出之正经直接连于目系;手三阳经皆有1~2条支脉终止于眼或眼附近;足三阳经之本经均起于眼或眼附近。奇经八脉之任、督二脉系于两目下之中央;阴脉、阳脉相交于目内眦之睛明穴;阳维脉经过眉上。此外在十二经筋中,足太阳之筋为目上网,足阳明之筋为目下网,足少阳之筋为目之外维,手太阳之筋、手少阳之筋都联属目外眦。
此外,《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肝开窍于目。”《素问·五脏生成论》曰:“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其论述均说明眼受五脏六腑精气之濡养。《证治准绳》载:“五轮,金之精腾,结而为气轮;木之精腾,结而为风轮;火之精腾,结而为血轮;土之精腾,结而为肉轮;水之精腾,结而为水轮。”这是基于眼与脏腑关系的理论,将眼球从外至内分为五个部分,即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并将五轮分属于五脏,用以说明眼之生理、病理及脏腑的关系。五轮学说实质上是脏腑关系在眼部的分属,因此,对于指导临床观眼识病、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眼针法通过观察眼球结膜脉络形色变化以诊断疾病,针刺特定的眼周八区十三穴为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无痛苦、疗效高、见效快等特点。迄今为止,眼针法的临床适应证已达四十余种,其中对中风偏瘫和各种急慢性疼痛疗效较为显著。
一、眼针法刺激部位眼针法的刺激部位共分为8区,共13个穴位。具体划分方法是眼平视,经瞳孔中心画“十”字交叉线并分别延伸过内、外眦及上、下眼眶,将眼廓分为4个象限;再将每一个象限两等分,成8个象限,其八等分线即为代表八个方位的方位线;配以八卦定位,每个方位线各代表一个卦位;以左眼为标准,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划分,首起乾卦于西北方,依次为正北方为坎,东北为艮,正东为震,东南为巽,正南为离,西南为坤,正西为兑;还可将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改用1~8八个阿拉伯数字代表。右眼的眼区划分,是以鼻为中心,将左眼的穴区水平对折而确定的。即左眼经穴区顺时针排列,右眼经穴区逆时针排列,体现“阳气左行,阴气右行”的原则。
最后将上述8个象限等分为16个象限,以方位线为中心,其相邻的两个象限即为一个眼穴区,共计8个眼穴区。每区对应一脏一腑,中心线前象限为脏区,后象限为腑区。按照八卦、脏腑的五行配属,以及五行相生关系排列;乾属金,对应肺与大肠;坎为水,对应肾、膀胱;震属木,对应肝、胆;离属火,对应心、小肠;坤属土,对应脾、胃。艮为山,对应上焦;巽为风,对应中焦,兑为泽,对应下焦,总计8区十三穴,具体位置如下图所示(图6-25,表6-14)。
口诀:乾一(金)肺大肠,坎二(水)肾膀胱,
艮三(山)属上焦,震四(木)肝胆藏,
巽五(风)中焦属,离六(火)心小肠,
坤七(土)脾和胃,兑八(泽)下焦乡。
眼针穴位的具体定位:距眼眶内缘外侧2mm的眶缘上,长度为1/16弧长;或对应位置的眼眶内缘中心点上。
图6-25 眼穴分区
表6-14 眼针分区表
二、眼针法操作技术1.针前准备 患者多取坐位;以规格为0.34mm×15mm的毫针为宜,穴位应进行常规严格消毒。
2.进针方法 主要分为眶内直刺法和眶外横刺法两种。押手固定眼睑并压于指下,刺手单手持针速刺进针。
3.行针方法及得气表现 刺入以后,不施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未得气,可将针退出1/3稍改换方向再刺入;或用手刮针柄,或用双刺法。得气以局部酸、麻、胀、重或温热、清凉等感觉为宜,或针感直达病所。
4.留针方法 一般采用静留针法,留针5~15分钟。
5.出针方法 起针时用右手两指捏住针柄活动数次,缓缓拔出1/2,稍停几秒钟再慢慢提出,迅速用干棉球压迫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6.注意事项
(1)穴位及针具严格消毒。
(2)多采用眶外横刺法。
(3)不宜施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出针时宜缓慢并防止出血。
(4)眼睑过于肥厚者不宜用眼针。
三、眼针法临床应用(一)辅助诊断作用常人的白睛上可见隐约纵横交错的脉络,尤其是儿童的白睛,如无大病重病,白睛青白洁净,无异常脉络。若有疾病发生,可从眼白睛上显露,且一经出现,其残痕难消除。主要是白睛中与相关脏腑对应区域中的脉络发生形、色改变,如脉络怒张、延伸、离断;颜色鲜红、紫红或红中带黑等。
检查主要借助望诊观察法。医师双手常规消毒后,嘱患者放松,用拇、示两指分开,露出白睛,令病人眼球转向鼻侧,则可由2区看到6区,病人眼球转向外眦侧,可由6区转看到2区。先观察左眼,后观察右眼。
(二)治疗作用1.适应范围
(1)各种脑血管疾病,如中风偏瘫等。
(2)各种疼痛性病症,如偏头痛、腰腿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急性扭伤、胆囊炎、痛经等。
(3)各种炎症性病症,如面神经炎等。
(4)功能紊乱性病症,如高血压、心律不齐、胃肠功能紊乱、月经不调、神经衰弱等。
(5)其他,如面肌痉挛、阳痿及遗精等。
2.处方选穴原则
(1)循经取穴:即确诊病属于哪一经,即取哪一经区穴位,或同时对症取几个经区。
(2)看眼取穴:观眼,哪个经区络脉的形状、颜色最明显即取哪一经区穴。
(3)病位取穴:按上、中、下三焦划分的界限,病在哪里即针所属上、中、下哪个区。
3.处方示例
(1)中风偏瘫:上焦区,下焦区。
(2)高血压:肝区(双)。
(3)心律不齐:心区(双)。
(4)胸痛:上焦区,心区。
(5)膈肌痉挛:中焦区。
(6)头痛:上焦区。
(7)三叉神经痛:上焦区。
(8)胃痉挛:中焦区。
(9)面肌痉挛:上焦区,脾区。
(10)面神经麻痹:上焦区。
4.注意事项
(1)眼针法留针不宜过久。
(2)病势垂危及精神错乱、气血虚脱已见绝脉者禁用。
(3)震颤不止,躁动不安,眼睑肥厚(俗名内眼胞)患者慎用。
第四节 腕踝针法腕踝针法是在手腕或足踝部的相应进针点,用毫针进行皮下针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其基本内容有体表分区、进针点、操作方法及临床应用等。
标本、根结理论是腕踝针法的理论基础。标本、根结理论是经络学说的重要内容,对针灸临床有指导意义。该理论认为,四肢为十二经脉之本,其部位在下,是经气始生始发之处。在临床上,针刺这些部位的腧穴易于激发经气、调节脏腑经络的功能,所以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主治病症的范围较广较远,不仅能治局部病,而且能治远离腧穴部位的脏腑病、头面五官病。腕踝法针的十二个刺激点均位于四肢肘膝以下的腕踝关节附近,相当于十二经脉的本部、根部,表明腕踝针的应用,恰恰体现了标本、根结理论。腕踝针法针尖所达部位为皮下,此处正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结合腕踝针与十二皮部的关系,刺之可调整相应经脉之气及与之相联属脏腑的功能,起到祛邪扶正的治疗作用
一、腕踝针法与十二皮部的关系腕踝针法把人体的胸腹侧和背腰侧分为阴阳两个面,属阴的胸腹侧划为1、2、3区,属阳的背腰侧划为4、5、6区。并以横膈为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符合十二经脉及皮部的分布规律。如手少阴经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足少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部第1侧线,与腕踝针的1区相合。由此绕躯体从前向后,依次为厥阴、太阴、阳明、少阳、太阳,大体相当于从1~6区的划分。上1、2、3区在上肢内侧,相当于手三阴经的皮部;上4、5、6区在上肢外侧,相当于手三阳经皮部。下1~6区也相当于足三阴和足三阳经的皮部。
二、腕踝针与标本根结理论的关系(一)腕踝针刺激部位1.人体体表分区 将人体体表划分为6个纵行区和上下两段(图6-26、图6-27、图6-28)。
图6-26 躯干定位分区正面
图6-27 躯干定位分区侧面
纵行六区
纵行六区包括头、颈和躯干六区和四肢六区两部分。
图6-28 躯干定位分区背面
①头、颈和躯干六区 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面由前向后划分为6个纵行区。
1区:从前正中线开始,向左、向右各旁开1.5同身寸所形成的体表区域,分别称之为左1区、右1区。临床常把左1区与右1区合称为1区,以下各区亦同。
2区:从1区边线到腋前线之间所形成的体表区域,左右对称。
3区:从腋前线至腋中线之间所形成的体表区域,左右对称。
4区:腋中线至腋后线之间所形成的体表区域,左右对称。
5区:腋后线至6区边线之间所形成的体表区域,左右对称。
6区:后正中线向左、向右各旁开1.5寸所形成的体表区域,分别称之为左6区、右6区。
②四肢的分区 以臂干线和股干线为四肢和躯干的分界。臂干线(环绕肩部三角肌附着缘至腋窝)作为上肢与躯干的分界,股干线(腹股沟至髂嵴)为下肢与躯干的分界。当两侧的上下肢处于内侧面向前的外旋位置,也就是使四肢的阴阳面和躯干的阴阳面处在同一方向并互相靠拢时,以靠拢处出现的缘为分界,在前面的相当于前中线,在后面的相当于后中线,这样四肢的分区就可按躯干的分区类推。
上肢六区:上肢六区,将上肢的体表区域纵向六等分,从上肢内侧尺骨缘开始,右侧顺时针、左侧逆时针,依次为1区、2区、3区、4区、5区、6区,左右对称。
下肢六区:下肢六区,将下肢的体表区域纵向六等分,从下肢内侧跟腱缘开始,右侧顺时针、左侧逆时针,依次为1区、2区、3区、4区、5区、6区,左右对称。
2.上下两段 以胸骨末端和两侧肋弓的交接处为中心,划一条环绕身体的水平线称横膈线。横膈线将身体两侧的六个区分成上下两段。横膈线以上各区分别叫作上1区、上2区、上3区、上4区、上5区、上6区;横膈线以下的各区叫下1区、下2区、下3区、下4区、下5区、下6区。如需标明症状在左侧还是右侧,在上还是在下,又可记作右上2区或左下2区等。
(二)腕踝针进针点1.腕部进针点、定位及主治(图6-29,表6-15)
左右两侧共6对,约在腕横纹上2寸(相当于内关穴与外关穴)位置上,环前臂做一水平线,从前臂内侧尺骨缘开始,沿前臂内侧中央,前臂内侧桡骨缘,前臂外侧桡骨缘,前臂外侧中央,前臂外侧尺骨缘顺序六等分,每一等分的中点为进针点,并分别称之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图6-29 腕部进针点
表6-15 腕部进针点、定位及主治
2.踝部进针点、定位及主治(图6-30,表6-16)
图6-30 踝部进针点
左右两侧共6对,约在内踝高点与外踝高点上3寸(相当于悬钟穴与三阴交穴)位置上,环小腿做一水平线,并从小腿内侧跟腱缘开始,沿小腿内侧中央,小腿内侧胫骨缘、小腿外侧腓骨缘、小腿外侧中央、小腿外侧跟腱缘的顺序六等分,每一等分的中点为进针点,并分别称之为下1、下2、下3、下4、下5、下6。
表6-16 踝部进针点、定位及主治
三、腕踝针操作技术1.针前准备 患者可采用坐位或卧位,或针腕用坐位,针踝时取卧位。针刺时肢体位置非常重要,肌肉尽量放松,以免针刺时针体方向发生偏斜;穴位皮肤常规消毒;一般常选用(0.38~0.32)mm×(25~40)mm毫针。
2.进针方法 选定进针点后,以押手固定在进针点的下部,并且拉紧皮肤,刺手拇指在下,示指、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15°~30°角,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平放,使针身呈水平位沿真皮下进入1.2~1.4寸(图6-31)。
图6-31 腕踝针进针法
3.行针方法及得气表现 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不捻针;患者针下无任何感觉,但患者的主要症状可得到改善或消失。如患者有酸、麻、胀、重等感觉时,说明针刺入到筋膜下层,进针过深,须将针退至皮下,重新沿真皮下刺入。
4.留针方法 一般情况下留针20~30分钟。若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者,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1至数小时,但最长不超过24小时;留针期间不行针。
5.出针方法 与毫针出针法基本相同。
四、腕踝针临床应用(一)适应范围腕踝针疗法中,每个区所治疗的病症大致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同名区域内所属脏腑、组织、器官等所引起的各种病症;其二,主要症状能反映在同名区域内的各种病症。总的来说,本法适应范围广、见效快。
(二)处方选穴原则1.上病取上、下病取下 此原则针对上、下不同分区而言。如前额的体表区域属上部,故前额部疼痛选上1点治疗为主。
2.左病取左、右病取右 此原则针对左、右对称的6个体表区域而言。如左侧乳房位于左上2区,故左侧乳痈选取左上2点治疗为主。
3.区域不明、选双上1 部分疾病无法确定其所属体表区域的,如失眠、高血压、全身瘙痒症、更年期综合征、小儿舞蹈症、小儿多动症等,以及病因复杂难以明确判断其所属体表区域的疾病,均可取双上1点进行治疗。
4.上下同取 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位置靠近横膈线时,不仅要取上部的进针点,还要取与之相对应的下部进针点。如按体表区域的划分,胃脘部大致属于双下1区和右下2区,故治疗胃脘痛不仅取双下1点、右下2点,还应根据其病症表现靠近横膈线而加取双上1点和右上2点。
5.左右共针 如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在躯干部的1区,临床治疗时应取双上1或双下1。又如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在躯干部的6区,临床治疗时应取双上6或双下6。
(三)处方示例1.头痛 取上1,上2。
2.偏头痛 取上2,上5。
3.胃痛 取上1,上2。
4.肝区痛 取下2。
5.痛经 取下1。
6.肩痛 取上4,上5,上6。
7.坐骨神经痛 取下6。
8.颞颌关节炎 取上4。
9.肠炎 取下1,下2。
10.皮肤瘙痒、荨麻疹 取上1。
(四)注意事项1.腕踝针法进针一般不痛、不胀、不麻等,如出现上述症状,说明进针过深,须调至不痛不胀等为宜。
2.把握准确的针刺方向。即病症表现在进针点上部者,针尖须向心而刺;反之,病症表现在进针点下部者,针尖须离心而刺。
3.进针点位置有时要根据针刺局部情况及针刺方向进行调整。如针要刺过的皮下有较粗静脉、瘢痕、伤口,针柄下端有骨粗隆不便针刺,针刺方向要朝向离心端等情况时,进针点位置要朝向心端适当移位,但点的定位方法不变,要处于区的中央。
4.有几种症状同时存在时,要分析症状的主次,如症状中有痛的感觉,首先按痛所在区选点。
5.如出现晕针、滞针、血肿等现象者,按毫针刺法中的异常情况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6.对如疼痛、麻木、瘙痒等感觉及与痛有关联的一些运动症状,在一次针刺治疗中常能立即获得疗效,达到疼痛等症状完全消失或显效。若针刺入后疼痛等症状未能改变或改变不全,除疾病本身原因外,往往与针刺时体位不正、针刺点位置在区内不够居中、针刺进皮下不够表浅、方向不够正直、刺入长度不当等因素有关,有时即使差别甚微都会影响疗效,因此,要注意针刺的各个步骤。如属针刺方法问题,要在针尖退至皮下,酌情纠正后再进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